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。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,人工智能及其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影响成为热议焦点。多位代表委员和业界专家纷纷表示,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制高点,更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,为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两会期间强调,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挑战,需要提前做好劳动力培养及再就业的专项研究。他呼吁,针对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业和岗位,应主动制定应对策略,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劳动力的适应性和竞争力。
与此同时,AI大模型作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,正在成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。据预测,新一代AI手机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,带动智能手机硬件升级和成本提升,同时也将催生大量与AI技术相关的新职业和新岗位。
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“AI+X”人才,全国政协委员、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在两会前夕专程调研了一家头部手机企业,并呼吁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,共同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他强调,校企合作是解决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难题的有效途径。
除了AI大模型领域,新能源、智能制造等产业也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。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业务经理张涛介绍,通过引入AGV智能调度系统,企业已经实现了AGV代替高强度人工搬运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然而,这也对一线工程师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需要他们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、数学、电子、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。
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就业市场的变革,但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机会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《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》显示,未来5年全球企业将创造约69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,其中大多数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相关。这预示着数字化、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就业市场的主流趋势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调研座谈会上指出,人工智能进展快速,但相应的治理也非常重要。他强调,在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,也需要关注其对社会各行业带来的冲击,并加快建设新的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课程培养体系。
总体而言,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,为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。面对这一变革,我们需要主动应对,通过教育培训、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劳动力的适应性和竞争力,共同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美好未来。